第115章(2 / 2)

史瑶瞪一眼四郎:「你别添乱。」

「母亲,让四郎去吧。」三郎道,「他早点知道也好。」

史瑶张嘴想问好什么,话到喉咙眼猛然想到不出意外四郎就是太孙,「到宣室不准闹啊。」

「我听话。」四郎冲三郎伸出手,「阿兄抱抱。」

大郎攥住四郎的小腿,「要这个干什么用的?」

「走路啊。」四郎道。

大郎:「那你为何不下来自己走?」

「我喜欢阿兄。」四郎搂着三郎的脖子,恐怕三郎把他放在地上。

宣室离长秋殿有些远,三郎和大郎、二郎轮流着抱四郎也会觉得累,便命内侍备车。兄弟四人到宣室,宣室大门敞开,刘彻坐在案几后,太子坐在刘彻右侧,父子俩相顾无言。

四兄弟进去,宣室内静的掉根针都能听见,只有四郎没发现气氛不对,大声喊:「祖父,父亲。」

「你们也知道了?」太子说他知道两万骑兵全军覆没,震惊又失望的刘彻也懒得问太子听谁说的,但他知道太子来宣室的时候,三个大孙子还在长信宫,「谁告诉你们的?」

大郎:「此时恐怕已传遍长安。」

刘彻动怒,随即又想到两万人无一生还,哪怕他下禁令,边关百姓也会到处传,「你们过来就是告诉吾这件事?」

「不是。」大郎以前看过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,然而许多细节早已忘得七七八八,便看向三郎让他说。

三郎没提他怀疑军中有细作,直接说:「祖父,此次损失惨重,下次匈奴来犯,孙儿建议派舅公迎战。」

「你说什么?!」刘彻以为听错了,「再说一遍!」

太子忙说:「父皇,三郎还是个孩子,他的话当不了真。」

「父亲,孩儿已十一岁了。」三郎望着刘彻说,「该懂的孙儿都懂,也知道祖父为何不用舅公。父亲可能都不知道原因。」

刘彻这次没有急着开口,无声地示意三郎继续。三郎不顾瞪着眼睛看他的太子,继续说,「匈奴敢频频入寇边塞,便是仗着祖父不会派舅公出战。如果祖父不放心舅公,可派孙儿和大兄为监军。」

太子大声道:「三郎!」

「你先别说话。」刘彻看一眼太子,就转向三郎,「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?」

三郎:「孙儿知道。监军一事可以不让舅公知道,对外就说舅公带孙儿历练。舅公那里孙儿和大兄去求他,舅公对孙儿无可奈何,一定会说祖父同意他就同意。至於舅公,祖父大可对外说舅公主动请缨。」

「大郎,这也是你的意思?」刘彻问。

大郎:「不是。」刘彻下意识看向三郎。三郎丝毫不感到意外,刘彻糊涂了,这俩孩子在搞什么?紧接着就听到,「孙儿想亲自上阵杀敌,并不想躲在后方。」

刘彻惊得睁大眼,眼角余光注意到太子扶额,仿佛在说,「他就知道会是这样。」刘彻问道,「据儿,大郎和你说过?」

太子:「父皇初封李广利将军时——」

「李广利一个倡伎都可为将,孩儿为何不可?」大郎打断太子的话,「只因孩儿小?李广早年随舅公出征时年龄大,和匈奴交战立功过吗?祖父是皇帝,以前都敢重用十七岁的霍去病,现在连自己亲孙子都不敢用?祖父何时变得如此畏首畏尾?」

刘彻也忍不住学太子揉揉额角,「朕已经够烦,你就别在这儿胡搅蛮缠。霍去病十七岁,你几岁?不用匈奴人,吾一条胳膊就能把你撂倒。」

「李广一条胳膊也能把祖父撂倒。」大郎道,「可惜李广出关就迷路。」

刘彻没好气道:「说得好像你不会迷路似的。」

「大兄不会迷路。」一直没开口的二郎突然说。

刘彻猛然看向二郎,「为何?」

二郎瞬间意识到说漏嘴,看向三郎。三郎:「舅公说大兄天赋极高。」没容刘彻开口,又说,「孙儿比大兄还要高。」

刘彻长叹一口气,「大郎,三郎,领兵打仗不是过家家。」

「不是过家家?」三郎问。

四郎好奇:「什么是过家家啊?祖父。」

刘彻头疼,冲四郎招招手,「来祖父这里。别看你阿兄,你阿兄不敢拦着你。」

四郎继续看三郎。三郎微微颔首,四郎扑到刘彻怀里,「祖父!」

「吾真是白疼你了。」刘彻捏捏他的小脸,就抬头直视三郎,「不是过家家。」

三郎没说话,大郎笑了,「孙儿还以为在祖父打算命李广利领兵出征大宛时,就把打仗当成过家家了。合着一直不是,孙儿误会祖父了啊。」